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

恰如其分的期待

2010-06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:楊俐容
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是為人父母共同的期待,但是,每個孩子都能成龍成鳳嗎?或者,只有成為龍鳳才值得期待嗎?
◎摘錄自《EQ家庭 - 教出好情緒,父母必修的四堂課》
多年前,教育學家李維斯(R.H.Reeves)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《動物學校》,部分內容如下:
「從前,動物們決定要好好做些事以因應時代改變的挑戰,因此,牠們成立了一所學校,設計了一套包含跑步、攀爬、游泳及飛翔四個科目的課程。為了便於管理,所有的動物都必修這四個科目。
鴨子在游泳課的表現優異,甚至比教練還要好;但到了學飛翔的時候,牠只能勉強及格;至於跑步,牠的表現更是慘不忍睹。由於牠跑得太慢了,所以每天放學後都要留下來練習,甚至還得退出游泳課來練習跑步,最後連游泳課也只拿到「普通」的等級。不過,由於「普通」是學校可以接受的程度,所以除了鴨子之外,沒有人會擔心這個結果。
在跑步課上,兔子原本是班上第一名,但因為游泳常常需要補救學習,因而跑步方面的良好表現也無法維持下去。松鼠攀爬的表現優異,但在飛翔課上卻倍感挫折,因為老師規定牠只能從地上起飛,而不能由樹梢飛下來。結果,松鼠因為過度練習而生病了,牠的攀爬只拿到『丙』,跑步甚至只拿到『丁』…… 」
尊重孩子獨特的潛能
過高、過低或不尊重孩子本質的期待,會為親子雙方帶來兩敗俱傷的慘狀。李維斯博士以其對教育的關注與專業所提出的提醒,也是我在親職教育工作中最深的感觸。
只要期待對了,孩子從來不會讓父母失望。
但如果孩子明明是善於跑步的兔子,父母卻堅持要以培育鴨子的方式來養育孩子,並期待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將,那麼不只注定失敗,最後孩子會連原來的優勢能力也無法充分發揮。
再以學樂器為例。如果父母在意的不是孩子的表現,而是希望以學樂器為媒介,讓孩子與藝術更親近並擁有一個抒發情緒的才能,那麼對於音準不好的孩子來說,打擊樂等不需要靠音準來及時調整演奏的樂器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或者,如果孩子依然覺得小提琴是他喜歡的,父母可以和老師取得共識, 只要孩子樂在其中,不需和原來天分不同的孩子比較或一直追趕進度,那麼即使孩子成不了音樂家,也可以從中獲益,更不必為了學習樂器付出親子衝突與自信低落的代價。
更重要的是,音樂並非接近藝術的唯一途徑。我看過一些喜歡美勞也頗有天分的孩子,只為了彌補父母童年的渴望與憧憬,被強迫放棄美勞,選擇自己非常不在行的樂器,結果弄得全盤皆輸,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小。
許多孩子都曾經對父母說過:「爸爸媽媽!如果學鋼琴這麼重要這麼好,你們為什麼不自己學呢?」這話的確值得父母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