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孩子困擾行為關鍵問答──學齡兒童篇
- 2009-06 親子天下雜誌6期 作者:陳念怡
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,才是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關鍵。面對孩子行為不當,家長先不要問「怎麼辦」,而是先問「為什麼」。
面對家中的小麻煩,父母該如何找到正確的著力點?以下教父母從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切入,贏得孩子的合作。
孩子不知感恩,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,怎麼辦?
Q:我家兩個孩子從小備受寵愛,一點也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。我們該如何教孩子感恩知足?
可以這樣做:
研究指出,最快樂的孩子是對人生心存感激的孩子。播下感恩的種子,不但會減少自私和嫉妒,也能培養快樂知足的孩子。過度溺愛孩子,讓孩子予取予求,是孩子不知感恩的主要根源。笛飛兒建議父母,除了基本的需求外,要試著延緩滿足孩子的其他要求。畢竟,擁有太多的東西,就不容易心存感激。
只有嘗試用自己的力量滿足喜悅,孩子才會懂得珍惜。笛飛兒表示,孩子想買玩具時,正是訓練他學習感恩的好時機。爸媽可以要孩子說明自己想要什麼玩具?為什麼想要?然後請他提出一份「玩具獲得計畫書」,列出「自己為什麼可以獲得」、「打算用什麼方式獲得」等積點獎勵計畫。在為了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,孩子就能慢慢理解爸媽的愛與辛勞,同時體認到:真正美好的結果,要靠自己的努力與汗水換來,進而學會珍惜。
《你那什麼態度啊?!》作者蜜雪兒‧玻芭指出,想要孩子學會感激,不能光是預設立場,以為孩子會自動變成「為他人設想」的人。培養孩子感恩的心,要從示範做起,先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說出感激:「謝謝你主動倒垃圾,還好有你幫忙。」
其次,幫孩子製造為他人付出的機會,像是把舊書、舊衣送給偏遠地區的孩子。
藉由親自體驗付出的過程,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善行對他人的影響,了解感恩的力量,他會更容易把這個美德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。
讓孩子學習體驗別人的感受,也能改變孩子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態度。孩子收到奶奶送的生日禮物時,可以請他寫張感謝卡送給奶奶,並且問他:「如果你是奶奶,打開這張卡片時,你會有什麼感覺?」
玻芭同時建議父母,面對處於「感恩乾涸期」的青少年孩子,要樂天知命,保持平常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