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

孩子生性散漫,總是提不起勁,怎麼辦?

了解孩子困擾行為關鍵問答──學齡兒童篇
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,才是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關鍵。面對孩子行為不當,家長先不要問「怎麼辦」,而是先問「為什麼」。
面對家中的小麻煩,父母該如何找到正確的著力點?以下教父母從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切入,贏得孩子的合作。
孩子生性散漫,總是提不起勁,怎麼辦?

Q我家女兒十一歲了,每次上學總要父母在一旁耳提面命才肯行動,做事情也是能拖就拖,經常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……
可以這樣做:
研究發現,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朝著目標前進的人,中途放棄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五倍;對自己人生不滿意的可能性,則是其他人的三倍。自律,可以把孩子從做得太少的怠惰狀態提升起來。
解決孩子無法自律的問題,要從原因下手:先了解孩子的懶散是出自無法自律、缺乏動機,還是學業壓力、生理狀況或父母過高的期望等深層因素。
諮商心理師楊文麗指出,孩子之所以懶散被動,絕對是環境教出來的。懶散往往只是症狀,應先確認孩子並未飽受生理疾病或慢性疲勞所苦。
其次,觀察孩子是否一直都很懶散?或是只在某些時候特別提不起勁?如果學校是孩子最提不起勁的地方,原因可能在於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,孩子用懶惰的態度,掩飾他所面臨的學習問題。
孩子的懶散往往是父母代勞的結果。笛飛兒建議父母,把選擇與責任還給孩子。擁有選擇權的孩子,才會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。與其在上學前三催四請,不如給孩子自己決定的空間。將起床的責任交還給孩子,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所引發的後果(遲到),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。
《你那什麼態度啊?!》作者蜜雪兒.玻芭表示,孩子的成就動機和努力,深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。父母要幫助孩子設定目標、努力達成目標,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有所作為。
楊文麗建議父母,依照孩子的天賦和興趣,用正向鼓勵引導孩子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,並適時推他一把,幫助孩子找回動機,累積「自己設定目標、完成任務」的學習體驗,建立自我肯定的能力。
教導孩子自律時,「稱讚」可能是最重要、也最管用的方法。不在孩子沒能準時起床時表達不滿;而在孩子真的辦到時,表達你由衷的欣喜:「不用媽媽提醒,你就能迅速穿好衣服準備上學,自動自發做好分內的事,我真的很高興。」這樣一來,孩子重複自律行為的可能性將提高十倍!